图片
图片
沔阳人文历史悠久,四时八节传承有序,乡土风情特色鲜明,民间文化五彩纷呈。以农历为序,以农事节令为主,穿插祭祖、酬神等内容。“礼多人不怪”,民间有些规矩,都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,其中很多是中国历代以来积累的民间智慧。
鬼和神,都是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派生物,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。古人认为:物老则成精,谓之:“鬼也,老物精也。”旧时,乡民讲迷信,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,人死变成了鬼。“人死如灯灭”,其实人的生命就像烛火一样,烛火一熄,火就消失了,照样人一死,生命也消失了。人都怕鬼,鬼象征着死亡,人怕鬼,归根结底是人怕死。旧时,人们尤其惧怕疫疬与恶鬼,故人们在岁时节令时间,举行隆重祭祀,去敬鬼神,祈求好运,禳除灾祸。
图片
作 揖
“作揖”,也叫“拱手礼”,因为它是以“拱手”为主要动作而向人问候的礼节。所谓“拱手”,即右手握拳,左手伸展,左手压在右手上,呈左手在外(上),右手在内(下)之势;为什么是左手在外呢?因为古人以“左”为尊,所以露出左手而不是右手,是表示对对方的一种尊敬。需要注意的是,“拱手”之时,一定要小心,千万不可搞反了,因为右手在外而左手握拳在内的“拱手”,是葬礼上才用的。
“作揖”之礼很早就出现了,据说早在夏朝时就有,只不过到了周朝,周公“制礼作乐”之后,“作揖”之礼才传遍天下了。
图片
磕 头
磕头,也叫叩首,多是流行在农村的一种仪式。旧时磕头,人双膝跪地,两手扶地,把脑袋瓜子往地上砸,也称为“顿首拜”。单从磕头这样的礼节,就足以证明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。
譬如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,青年及成年人要几人一组去邻居和亲戚家中磕头。这段时间,家中正屋挂着家谱牌位的画卷,门前摆放供人磕头的席子。客人来时,首先站在祖谱前,拱手祭拜三次,再跪下磕头三次。然后给年长并且辈分大的人磕头三次。如果有儿童参与,并且与被磕头的人有非常亲密的亲戚关系的话,就要给儿童压岁钱。再如敬神、祈福、许愿时的磕头,有“三拜三叩”、“三拜九叩”等。那么,磕头是怎么产生的呢?
在东汉之前,是没有椅凳的,人们都是席地而坐的,下至平民百姓,上至豪门贵族甚至万人之上的帝王,一律坐在地上。
区别只在于,有没有坐垫、何类坐垫而已。当时,人们坐于地时,为了方便站立起来和臀部下腹不受潮湿和寒气,人们习惯两膝着地,屁股坐在自己的两腿和脚跟上,相当于现在日本人的坐姿。
这样坐时,当有客人或长辈到来,或谈话中要表示感谢时,很自然地就会从跪坐变成引身而起,即上半身直立起来,变成只有小腿着地的跪姿,接着俯身曲背双手撑地表示恭敬,跪拜礼由此形成。再后,发展成多次俯身,即磕头礼了。
汉代后,有了凳子、椅子,出现了双手抱拳的作揖礼,以及再后的点头鞠躬礼。但在表示最大恭敬时,人们仍沿用下跪磕头的习俗,直到现在。
磕头的礼仪。正规揖礼:左手压右手,手藏在袖子里,举手加额,鞠躬九十度,然后起身,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,然后手放下。一般揖礼:直立,两臂合拢向前伸直,右手微曲,左手附其上,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,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。女人磕头作揖,一般上身躯弓双手合实,放到胸前,然后跪下磕头,站起,双手合实放到胸前直力完毕。
图片
图片
烧 香
烧香,敬神礼佛的一种仪式。礼拜时把香点着插在香炉中,表示诚敬。
无论是拜祭先人、还是去寺庙祈福的时候,我们都会烧香,从小时候起,我就知道烧香只能是烧三炷,但是真正为什么是三炷,我并不知道,以为这都是流传下来的习俗,不能改变,也讲不出什么理由来。
其实,三炷香在僧、道、儒三教中各有各的说法。相对来说,道教起源于中国,道教的禁忌更能深入人心和能够为人们所接受。道教将世间万物分成阴阳,而阴阳又不能分割成两个个体。阴不可独处,阳不可独生。负阴而抱阳,气冲为合。同时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分为二组,奇数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为阳,偶数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为阴。所以人们在祭拜时认为阳数是比较吉利,故而都用阳数。奇偶之分并非只体现在用香的个数,包括祭拜时用的果盘,盘中物品的个数,都忌用偶数。《道德经》讲:“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。“三”己代表了很多,所以上香时三炷就可以了。那么,在什么情况下烧三炷香?
一、拜祭:我们在清明上坟或者祭祖时,通常会烧三炷香,或者严格的公祭大典,也一般烧三炷香,意谓“天、地、人”三才。古代先贤认为,世间万物由“天地人”三才构成,包括我们及我的祖先。“人”是万物之灵,只有顺应天地,自然流转,才能“神于天,圣于地”。所以,我们的祖先相信万物有灵,最原始的信仰是“天地人”,而不是什么道教或者佛法。
二、敬神:古人认为,三是一个概括性数字,“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,就像我们日常所说,“三才天地人”,“三光日月星”,“三星福禄寿”等,所以敬神通常要点三根香。但有时也会只点一炷香,因为一是起点,是始元,为最大数,所以点一炷香也没有问题。
三、寺庙:佛家烧香一般都是三炷香,代表供养佛、法、僧;代表修持戒、定、慧;表达对佛陀的尊敬、感激与怀念。去染成净,奉献人生,觉悟人生。
图片
那么三炷香是一起插上去的吗?当然不是,而真正正确的烧香之法分三步。
第一炷插中间,默念供养佛,觉而不迷。
第二炷插右边,默念供养法,正而不邪。
第三炷插左边,默念供养僧,净而不染。
四、佛家烧香的含义有四个方面。
1、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,以此示范接引众生。
2、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,感通十方三宝加持。
3、表示燃烧自身,普香十方,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。
4、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,含有默誓“勤修戒、定、慧,熄灭贪、喧、痴”意,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,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、定、真、香。
五、烧香的禁忌:普通百姓烧香,也有用九炷或五炷的,但是只适合某种道派和寺庙里的敬香。如果你出行去外打工或旅游,如果没有大事相求,只求平安,最好别上九炷香,也千万别烧一炷香,正儿八节地烧三炷香足矣,顺序是先烧香,后拜神。农村里说的“烧高香”,就是烧十三炷香,意为功德圆满。另外,烧的香不能中途灭掉,因为古人注重香火的传承,上香燃烧中,断则视为凶兆,不利于自家子孙的繁衍兴旺,俗称“断香火”(别信、当属迷信)。还有一种说法是:“人怕三长两短,香忌两短一长”,如果香灭了,预示着将有凶事发生。所以,买回的香一定要保持干燥,以防潮湿。
烧香,在许多细节上也是有讲究的。进寺庙烧香,进门时,女客先迈右脚,男客先迈左脚,左手拿香,右手拿烛。
点燃香作揖后,再把香插在香炉里。至于磕头,一般有三叩、九叩之别。不要在寺庙吃荤食,女人大姨妈来的时候不要去烧香。再就是,如果有多人同去烧香,买香一定要各付各的钱,这不是喝酒,是不能请客的,否则就是心不诚。
烧香只是一种精神寄托,真正说来,也没有什么好处,只会污染环境。人应遵循客观规律,饿了吃饭,病了求医,付出劳动才会有收获,天上不会掉馅饼。如果病了求神拜佛就能好,那么就世上就不用医生了,即使是身患邪病,也得找有正法传承、有真本事的道士治疗,自己烧香求神拜佛是没用的;如果烧香求神拜佛就能获得财富,那么,整个人类都去烧香求拜,都不劳动,则人类将会穷困致死。
图片
烧纸钱
烧纸钱的习俗来源于东汉,是造纸术发明者蔡伦之徒尤秀才想出的推销纸张手法。尤秀才假装重病死去,而其妻告诉邻居,若将纸张剪成铜钱形状焚烧之,贿赂神只,死者即可得复活,邻居都不想信,后来尤妻一烧,尤果立即复活,于是纸立即成为最畅销的产品。我不知道这种说洗是否可信,总之,自古以来,烧纸钱已成一种习俗。
为死者烧纸送钱,送盘缠,是源自佛家、道教的生死轮回说。人们相信,人死后,有灵魂存在,为了让死去的亲人能在阴间少遭些罪,心诚的人们便烧纸钱给他们,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过上好日子。烧纸送钱亡者自然不会收到,但是人们宁愿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对亲人的思念之苦,更彰显了“慎终追远”的中华美德,并借助这种方式继续尽着世间没有完成的孝道,聊以自慰。
中国习俗有三大冥节,即清明节、七月十五、十月初一,冥节烧纸钱,应该在冥节到来前几日或当日烧纸钱为最好。当然春节除夕,也少不了给亲人烧些纸钱。
民间也有“烧七”的习俗。意思是说,在死者下葬后的每隔七天,亲人们便要到坟前烧纸送钱,这样才能保证死者孝敬先人无忌讳,虔诚自得神佛佑。有足够的钱花,平安地到达地府。
七月半烧袱包,由烧纸钱演化而来。沔阳的袱包分两种,一是给主人先祖的,二是给孤魂野鬼的,一方面是孝敬祖先,另一方面是施舍游神,其用意是广求平安,去祸免灾。烧袱包时“泼水饭”是准备一些酒菜饭食,在户外祭奠孤魂野鬼,把酒水饭菜倒在野外,让其享用,使孤魂野鬼不进屋里犯事。
袱包是一种形式独特的冥钱,大都用黄签纸或火纸做成的纸钱一叠作内芯,用白纸封好,正面写:今当中元化帛之期虔具冥钱共若干封奉上∶故祖考妣某公母讳某某某氏老大孺人收;某某敬献天运某某年七月某日火化……云云,背面接口处大书“封”字,大概可以算是银库贴上了“封条”吧。
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,又称“十月朝、祭祖节、冥阴节”,民众称为鬼头日,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,相传起源于周代。寒衣节流行于北方,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,纪念仙逝亲人,谓之送寒衣。
给死人送衣服这个习俗,据说是由孟姜女首开先河。沔阳的习俗,人们给祖宗烧寒衣,是要把寒衣包起来,包上写着故人姓氏地址。这样才能确保送到。记得父母给祖宗送的寒衣,父亲买回红、黄、蓝、白、黑五种颜色的几张纸,母亲用剪子去一件件去剪,小时候我最喜欢看妈妈剪寒衣了,她很娴熟,剪的跟真的似的,很漂亮。太阳倒阳去烧寒衣,我地多是选择在门前的菜园子里去焚烧,凡送给死者的衣物、冥币等物,必须焚烧得干干净净,倘若有一个纸角没有烧尽,那么就前功尽弃,你所祭奠的亡人将得不到半点用处。烧钱时用食盐撒个圈,是避免那些孤魂野鬼抢了去。
图片
现在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高档家具、家用电器的普及和使用,人们除了购买些寒衣、棉衣棉被这些保暖的印刷品外,还新添了冰箱、彩电、手机、录音机、洗衣机、空调、电脑、汽车、甚至组合家具、别墅等作为祭祀,这实际上是实施送寒衣内涵的一种延伸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